|
资料类型: |
教(学)案 |
文件大小: |
21.44
KB |
来 源: |
原创 |
资料点评: |
|
下载条件: |
|
下载链接: |
下载
|
画家绘画,总是要留点空白,正所谓密不透风,疏可奔马。“蛙声十里出山泉”,就是有名的布白之作,目的是要给欣赏者遐想的余地。文人写文,讲究含蓄,“夫隐之为体,义生文外,秘响劳道,伏采潜发”,目的是让读者从有尽的文字中体会到无尽之意。 课堂教学,也是一门艺术,因而也可借鉴“布白”的手法,将“布白”运用于教学,并以此激发学生求知欲,启迪其思维。下面就化学课堂教学,谈谈几种“布白”的方法。 一、引而不发,形成“心理空白” 孔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愤”、“悱”其实是学生进入积极思维状态前的一种短暂的心理上的空白。教师可精心创设质疑问难的情境,使课堂教学呈现一触即发之势,引导学生进入愤、悱状态,并引而不发,使学生形成心理空白,以提高学生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兴趣。 例如,在学习“盐类水解”这一内容时,教师可设计两种情境。①问题情境:碳酸钠溶液和氯化铵溶液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色吗?学生不假思索地回答:不会!当问到为什么时,学生回答;因为它们都是盐,不是酸和碱。教师说:果真如此吗?让我们做个实验!教师当即演示了在碳酸钠溶液和氯化铵溶液中加入石蕊试液,实验完毕,学生顿生疑问:为什么?接着又演示了在盛有氯化钠溶液的试管中滴加石蕊试液,对比三个试管,溶液的颜色分别为蓝色、红色和紫色。学生面对实验事实,产生了强烈的思维冲突,为什么有些盐溶液呈中性,而有些盐溶液却呈酸性或碱性?②事件情境:某宾馆门口霓虹灯导线着火燃烧,一保安立即切断电源,另一保安手拿泡沫灭火器急匆匆赶来,倒转灭火器,喷出大量白色泡沫,火熄灭,紧张的学生吐了口气,教师问:你知道灭火器里喷出的是什么吗?学生都知道是二氧化碳,这时教师告诉学生:灭火器里装的是碳酸氢钠和硫酸铝。学生一脸茫然:碳酸氢钠和硫酸铝怎么会反应产生二氧化碳呢?教师因势利导,进入课题,引领学生寻找原因。真可渭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通过借助旧知先给学生造成认知冲突,引而不发形成心理空白,学生的学习兴趣会大大提高,而且能启迪学生转换思路,去发现新的方法,接纳新的知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探究能力将大幅度提高。 |
|
|
|
* 声明:
本站所收录资料、评论属其个人行为,与本站立场无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