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氟的原子半径特别小,其周围电子密度较大,当它接受外来一个电子或共用电子对成键时,将引起电子间较大的斥力,这种斥力部分抵消了气态氟形成气态氟离子,或氟形成单质分子时所放出的能量。所以氟的电子亲合势小于氯,单质的电离能也小于氯。因此它的反应条件比氯的要求更低些。 2.在大自然这个百宝盆里,存放着丰富的铀资源。据测定,铀在地壳中的含量为4×10^-6,总蕴藏量达到几十万亿吨,比银多几十倍,比黄金多几百倍,几乎可以和常见的金属锡、铅相抗衡。铀的总蕴藏量虽然不少,却很分散。坚硬的岩石,浩瀚的水域,到处都是它栖身的场所。由于铀的易变迁性,含铀的岩石伴随着沧海桑田的变化,铀就从岩石中转移到水里。如果水流中途没有什么变化,它变流入江河、湖泊和海洋。据估计,每年随河流迁入海洋的的铀约有2.7万吨,地球已形成几十亿年了,水常年奔流不息,所以海洋中(包括海水和海底砂石中)富集了大量的铀。大约每升海水中含有大约3.3微克的铀。海洋中铀的总储量大约45亿吨。 随着原子能工业的发展和科技进步,人类对铀的需求量与年俱增,1985年以后每隔5~7年就要翻一番。这种情况趋使人们的目光转移到大海。前些年,人们试制成功了一批象海绵一样的吸附剂,专门用来从海水中吸铀。吸附剂的种类很多。目前吸附性能、最好的是无机吸附剂--酞酸。每一吨酞酸吸附剂能吸附0.2~1.55千克的铀。除此还有有机吸附剂和神奇的生物吸附剂。制造形形色色的吸附剂,并不十分困难,困难的是怎样才能使大量的海水与吸附剂接触。比较切合实际的方法,一是利用海潮、海流等,使海水和吸附剂不断接触;二是大搞综合利用,例如把海水淡化和海水提铀结合起来。海潮是一种威力很大的自然力,它推着海浪涌上了海滩,然后又慢慢退去。如果我们建堤筑坝,建立储藏潮水的潮水库,并在库内安放吸附剂,潮汐就会自动定时地为吸附剂输送新的海水。有的国家已经着手试验,还提出年产几千吨八氧化三铀的大型海水提铀计划。海流和海潮一样,也具有自然输送海水的能力,人们可以在海峡中放置吸附剂,利用海流更换海水。沿海国家有的把核电站建在海滨,核电站用水量是很大的,这样可以把海水淡化,核电站用水和海水提铀结合起来。 科学家们正在培养一种吸铀能力强的单细胞绿藻。培养的方法是将藻类放到海水中培养一端时间,让它们适应海洋环境,而后捞起来,放到铀浓度较高的营养板上。于是,一部分体质柔弱的就死亡了,对环境适应能力强的就被保存下来。把这些保存下来的小生命,用X光照射,并将营养板上的铀的浓度逐渐提高。经过反复多次"考验",幸存下来的藻类,不仅对铀浓度高的环境产生很强的适应能力,而且铀似乎成了它不可缺少的体内营养元素。一旦把它放进海水里,它们就会拿出"训练出来的本领"拼命吸取海洋中的铀。 3.二氧化硅薄膜厚度低于10nm,可用于晶体硅太阳能电池的双层减反射层或甚大规模集成电路的绝缘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