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开展化学竞赛辅导目的及方法的探索 中学化学竞赛是中学化学教学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这一活动在我国开展多年。通过竞赛,可以激发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和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我国高中化学竞赛目的是普及化学基础知识,激励中学生接触化学发展的前沿,了解化学对科学技术、国民经济和人民生活以及社会发展的意义,学习化学家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以培养他们学习化学的兴趣和创造精神;探索早期发现和培养优秀学生的思路、途径和方法;促进化学教学新思想与新方法的交流, 推动大学与中学的化学教学改革, 提高我国化学教学水平;选拔参加一年一度的国际化学竞赛的选手。所以辅导教师和每位受培训学生必须明确竞赛目的并制定相应的学习方法。高中化学竞赛选拔率极低(获得一等奖人数小于1%),而且需要长年累月的练习才可能有所收获,初赛理论上需要120课时练习,其中以自学为主,对选拔学生能力要求很高,而竞赛本质上是种智力竞赛,只有那些对化学学科极感兴趣,而且学有余力的学生才能参加,并且必须自愿参赛,不能让参加竞赛活动的学生因竞赛落下了其他课程的学习。总之,学生和教师都应该明白,竞赛不是高考,我们的主要任务是参加高考! 既然如此,为什么还要参加竞赛?参加竞赛有什么好处呢?实际上现行中学化学教学大纲、新近发布的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及高考说明规定的内容均属初赛要求范围。具有高中文化程度的公民的常识以及高中数学、物理、生物、地理与环境科学等学科的基本内容(包括与化学相关的我国基本国情、宇宙、地球的基本知识等)也是化学竞赛的内容。初赛基本是对某些化学原理的定量关系、物质结构、立体化学和有机化学的适当补充,一般说来,补充的内容是中学化学内容的自然生长点。尤其全国统一考试化学科考试大纲2007年新课程版引入了以下知识:了解原子核外电子排布;了解原子核外电子的能级分布,能用电子排布式表示常见元素(1-36号)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了解原子核外电子的运动状态;了解元素电离能的含义,并能用以说明元素的某些性质;了解原子核外电子在一定条件下会发生跃迁,了解其简单应用;了解共价健的主要类型σ键和π键,能用键能、键长、键角等说明简单分子的某些性质;了解简单配合物的成键情况;理解化学平衡常数的含义,能够利用化学平衡常数进行简单计算等知识。竞赛内容大量涌入高中教学也要求我们必须在一些优秀生身上进行实验,探索一种新的教学方式和方法。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因之该学科的基础教学内容是描述性的,这是中学化学教学内容的一大特点。特别是随着课程改革的进行,中学化学教学内容中的理论性知识越来越少,使得化学学科在一定程度上失去了它的理性魅力,化学竞赛辅导把化学知识的理性美和化学世界的多彩纷呈明晰地教给学生。这些知识比高中化学知识略深,但它却和高中内容衔接自然,竞赛辅导时我们要找准知识的切入点,这样才不至于使学生学习新知识时有突如其来的感觉。学生学习了这些竞赛所必需的知识不仅扩大了自己的知识范围,而且能对中学所学的知识从一个更高的层面去理解、去审视。例如化学平衡、弱电解质的电离等在中学只是定性的描述,而没有涉及化学平衡常数和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常数的有关计算,竞赛辅导就要给学生讲这些内容。学生学习了化学平衡常数和电离平衡常数,会对平衡的由来和平衡的移动通过计算理解得更为深刻。竞赛辅导不但使学生学到了更多的化学知识,而且在获得这些知识的过程中他们的思维能力也得到了锤炼。 所以我们辅导时拟确定以下知识点作为竞赛切入点:1、元素与化合物(以氧化还原、离子反应为主线,辅以配位化学知识);2、基础化学(以化学平衡、弱电解质的电离为主线,要求略高于高中水平);3、三维化学(以价层电子对互斥理论为主线,配合杂化理论和立体化学知识);4、有机化学(以共轭效应和诱导效应、定位基效应为主线)。因为高二阶段知识积累已达到一定水平,通过分析初赛大纲我们可以发现中学课本浅了,于是从2001年开始化学组采用自编资料的方法指导学生自学。资料的题目和内容随竞赛要求和学生情况灵活决定。通常设置的专题有:物质结构(包括原子结构、分子结构和晶体结构),无机反应规律、动态平衡(包括平衡常数、酸碱平衡、溶度积原理、络合平衡、电极电位)、元素化合物、容量分析(包括滴定原理、滴定反应、滴定曲线、滴定方法、典型实例)、有机化学基础(包括立体异构、电子效应、反应历程、有机合成等)。经过多年的精心修改和整理,辅导资料和授课用书基本成型。 高二阶段先根据平时观察找出一些学习优秀,精力充沛的学生下发一些竞赛自学材料,在适当时间对他们进行检查反馈,力争发现那些能吃苦,对竞赛感兴趣,思维灵活,智力出众的学生。然后在无机教学结课时通过校级无机知识竞赛挑选尖子生,对他们强化辅导,这时离全国初赛还有10个月时间,每周课余时间讲解一次就行。到5月会考结束时,有机教学也告一段落,这时应强化辅导,根据不同情况,辅导内容可以不同。例如2002年我们选拔了5名学生辅导,这几个学生天资聪颖,善于学习,并富有创造意识。对讲授的竞赛内容,他们接受得快,学得灵活,当时我由核外电子排布开始讲解,以杂化为主线,通过价层电子对互斥理论分析,对立体化学,手性,同分异构等进行了深刻剖析,并引入配位知识,发现他们接受起来也不困难。在有机教学中对极化、变形、定位、官能团等知识的分析他们基本上也能领悟。而且良好的数学基本功使他们解决晶体结构问题很容易。那时辅导还处于探索阶段,通过9月份一个月辅导(当时每天第4节自习课开讲,直到7点多才结束。其中十一假期、校运动会都没有休息),他们中有2人获得省二等奖,1人获得省三等奖,从此开辟了三中竞赛获奖的浪潮。另外高强度的学习也培养了这些学生吃苦耐劳、不畏艰辛的品质,在当年高考中他们5人中4有人超过600分。多年后这些学生仍然感到当时的学习不仅仅是知识面的拓展,作为人生的一种经历已深深印入他们心里。 参考文献: ①北师大吴国庆教授,漫谈化学竞赛》; ②陕西师大王文林。 ③《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化学科考试大纲2007年新课程版与2006版考纲的比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