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仿真实验学习法》为学生的大脑装上创新的“永动力”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战略重点。1999年6月,在全国第三次教育工作会议期间颁发的《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2010年7月,在全国第四次教育工作会议期间颁布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两次强调:“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是贯彻教育方针的时代要求,其核心是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重点是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什么是创新人格?主要包括独立性、坚持性、批判性、挑战性、进取性、合作性等个性特征,能经受挫折、失败的良好心态,以及坚忍不拔的性格。
三个“热衷于”的使然是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的培养是一点一滴积累,其中,方法最重要。试问,一个你看到都讨厌的人,你愿意和他说话吗?学习也一样,以理化生学习为例,为什么他是中学学习阶段的难点课程,很多学生都头疼?一个最重要的原因是应试教育下这种直接灌输的方式学生比较反感,再加上理化生本身的抽象性——看不到摸不着,自然难理解。现在科技比较发达,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以找一些科技与知识结合、易趣意动的《仿真实验学习法》来提高学习兴趣,拥有创新精神。
西方心理学者巴伦曾以不同领域的科学家为对象,连续进行过20年研究,他发现创新人才共同的人格特质是:高度的自我力量和情绪的稳定性;独立自主的强烈需要;控制冲动的高水平;超常的智力;喜欢抽象的思维;对矛盾和障碍表现出极大的兴趣等等。
开设创新教育课程,最根本的意义和价值在于对儿童的解放。要知道,在应试教育的枷锁下,在“学习好”这一把尺子的丈量下,我们的教育正在挤压大量优秀儿童的发展空间,迫使许多儿童在统一的学习与考试的重压下,成为学校学习生活的失败者、落伍者甚至被淘汰者。
创新教育的终极意义是培养每个儿童的创新人格,创新教育“十二五”国家重点电子出版物的新产品《仿真实验学习法》,为每个儿童的大脑装上创新的“永动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