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 QQ:331225959
mail 短信:给管理员发短信
tel 电话:021-58757376
mt 手机:13806657938
首 页 必修(第一册) 必修(第二册) 物质结构与性质(新) 化学反应原理(新) 有机化学基础(新) 新课程高三复习 会考复习 竞赛辅导
  阶段考试题 高考模拟题 高考试题 竞赛试题 会考试题 归类试题 初中化学 中考试题 必修1  
  必修2 物质结构与性质 化学反应原理 有机化学基础 实验化学 化学与生活 化学与技术 旧人教版 化学论坛  

『返回论坛』
  化学论坛 精华区 | 返回论坛  
版主:admin,Gndd,equn,舒童,jdwj 发新贴 刷新   
    介绍几种化学计算中的转化5中常见的技巧 (奖励点数:0点)
    主贴  发贴人:okxzf  2005/10/9 18:15:19  回复  编辑
     化学计算中的“转化”技巧解答有一定难度的化学问题,除了需要准确理解、熟练掌握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等基础知识外,最重要的莫过于做好“转化”工作。所谓“转化”,其实质就是将较复杂、较隐晦、较困难的问题,通过一定的方法转化为较简单、较明朗、较容易的问题。简而言之,就是把原先不会做的题转化变成会做的题。因此,“转化”工作的好坏,直接影响到解题的成败。现以典型习题为例,介绍几种化学计算中的转化5中常见的技巧。
    一、由陌生转化为熟悉。在解题过程中,当接触到一个难以解决的陌生问题时,要以已有知识为依据,将所要求解的问题与已有知识进行比较、联系,异中求同,同中求异,将陌生转化为熟悉,再利用旧知识,解决新问题。
    例1.现有25℃的硫酸铜饱和溶液300克,加热蒸发掉80克水后,再冷却到原来的温度,求析出CuSO4·5H2O多少克(已知25℃时,CuSO4的溶解度为20克)。分析:结晶水合物的析晶计算难度大,是由于带有结晶水晶体的析出,会导致溶剂水量的减少,从而使结晶水合物继续从饱和溶液中析出,这样依次重复,最终使晶体的总量趋向于定值。由此可见,结晶水合物的析出过程实质上是无数次结晶的总结果。作为一个数学问题,这类题目可以应用无穷递缩等比数列求和知识解决,但初中学生尚未学过,故对于学生来说是陌生的。若仔细分析题意,抓住析晶后的溶液仍为饱和溶液解:300克溶液中所含硫酸铜的量=20×300÷120=50克设蒸发后可析出x克硫酸铜,则可以得出:120:20=(300-80-x):(50-160/250.x)解之得x≈29克例2.溶质质量分数为3x%和x%的两种硫酸等体积混合后,混合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是 ( )
    A.2x%         B.大于2x% C.小于2x%       D.无法计算
    分析:溶液等体积混合,求混合后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课本上无例题,教师授课时也很少提到,题目新颖,陌生度大,似有无从下手之感。若把题中两种硫酸等体积混合想象成熟知的等质量混合(化陌生为熟悉),则混合后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2x%。硫酸越浓,密度越大,故等体积混合时,较浓硫酸的质量比混合溶液的质量一半要多,所以混合后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应大于2x%。
    二、由局部转化为整体。复杂的化学问题,往往是由几个小问题组合而成,若将这些小问题孤立起来,逐个分析解决,不但耗时费力,且易出错。如能抓住实质,把所求问题转化为某一整体状态进行研究,则可简化思维程序,收到事半功倍之效。例3.有一包FeSO4和Fe2(SO4)3的固体混合物,已测得含铁元素的质量分数为31%,则混合物中硫元素的质量分数是____。
    分析:这是一道利用化学式计算物质中某元素质量分数的常见题。学生熟知的解题模式是先分别求出两化合物中硫元素的质量,再相加得到混合物中硫元素的质量,进而算出硫元素在混合物中的质量分数。这种按部就班,步步为营的解法尽管思路正确,方向对头,但运算复杂,作为填空题,计算时一步不慎,满盘皆输。如果克服思维定势,开拓思路,把S和O组成的原子团(SO4)看成一个整体(化局部为整体),由于铁元素占混合物的质量分数为31%,则另一部分(即SO4)为100-31%=69%故硫元素占混合物的质量分数为 69%×32÷96=23%。
    例4.有一放置在空气中的KOH固体,经测定,其中含 KOH 84.9%,KHCO3 5.1%,K2CO3 2.38%,H2O 7.62%。将此样品若干克投入 98克10%的盐酸中,待反应完全后,再需加入20克10%的KOH溶液方能恰好中和。求蒸发中和后的溶液可得固体多少克。
    分析:此题信息量大,所供数据多。根据有关化学反应方程式逐一分步求解,计算繁杂,失分率高。如果抛开那些纷繁的数据和局部细节,将溶液看成一个整体(化局部为整体),则无论是KOH、K2CO3还是KHCO3,与盐酸反应最终均生成KCl。由于KCl中的Cl—全部来自于盐酸,故可得关系式:35.5→74.5Cl—的质量=98×10%×(35.5÷36.5)=9.54克设可得到固体(KCI)x克,则:35.5 → 74.5 9.54 x35.5:9.54=74.5:x解之得x=20克
    三、由复杂转化为简单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曾经说过:“把一个较复杂的问题‘退’成最简单、最原始的问题,把这最简单、最原始的问题想通了,想透了……然后各个击破,复杂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不攻自破了。”华罗庚所说的“退”,就是“转化”,这种“退”中求进的思维策略完全可以用于解决复杂的化学问题。
    例5.在温度不变的情况下,向一定量的硫酸铜溶液中加入25克胆矾(CuSO4·5H2O)或蒸发掉55克水均可得到饱和溶液,求该温度时硫酸铜的溶解度。
    分析:设想将原来的不饱和硫酸铜溶液分解成两部分(化复杂为简单):一部分是饱和溶液,另一部分是55克水,而在这55克水中若溶解25克胆矾(内含16克CuSO4和9克H2O),则也恰好成为该温度时的硫酸铜饱和溶液。
    解:设该温度时硫酸铜的溶解度为x,则:(55+9):16=100:x解之得x=25例6.向1000克未知溶质质量分数的硫酸铜溶液中加入一定量的氢氧化钠溶液,过滤、干燥后得到蓝色固体19.6克。在所得滤液中加入过量铁粉,充分反应后,再加入足量盐酸,最后得到6.4克固体,求原溶液中硫酸铜的质量分数。
    分析:这是一道综合性题目,根据题意,可将该题分解成容易作答的四个小题(化复杂为简单):
    (1)得到19.6克氢氧化铜,有多少克硫酸铜参加了反应?(32克)
    (2)与铁粉反应生成6.4克铜,有多少克硫酸铜参加了反应?(16克)
    (3)(1)、(2)中硫酸铜的总质量是多少克?(48克)
    (4)根据(3)的结果,原溶液中硫酸铜的质量分数是多少?(4.8%)将一定难度的综合题分解为数个简单题,实现由繁到简,由难到易的转化,使本来感觉很难的题目转化成了简单易做的题目。
    这样做,易学易懂,不仅学会了思考问题的方法,更重要的是增强了克服困难的勇气和信心,对后继化学课程的学习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四、由一般转化为特殊。有些化学计算题若从一般情况考虑,思路不畅,计算繁杂。此时不妨从特例入手,使抽象问题具体化,从而达到简化计算、迅速求解的目的。
    例7.在化合物X2Y和YZ2中,Y的质量分数分别为40%和50%,则在化合物X2YZ3中,Y的质量分数是多少?
    分析:根据Y在化合物X2Y和YZ2中的质量分数,虽能求得Y在X2YZ3中的质量分数,但难度大,技巧性高,稍不留神,往往半途而废。若根据Y在X2Y中的质量分数,假设Y的原子量为40(化一般为特殊),由题意得:X的原子量则为(100-40)÷2=30Z的原子量则为[(40÷50%)-40]÷2=80所以Y在X2YZ3中的质量分数为:40÷(30×2+40+40×3)≈16.7%五、由隐含转化为显露。有些题目从表面看来似缺条件而无法求解,实际上解题条件就隐含在语言叙述、化学现象、化学原理之中。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充分挖掘题中的隐含条件,化隐为显,架设由未知到已知的“桥梁”。
    例9.将镁粉和碳酸镁的混合物置于氧气中灼烧,直至质量不再改变为止。经测定,灼烧后所得固体质量与原混合物质量相同,求原混合物中镁粉和碳酸镁的质量比。
    分析:整个题目全用文字叙述,没有一个可供直接利用的具体数据。仔细审视题意,抓住关键词语,将“灼烧后所得固体质量与原混合物质量相同”转化为(化隐含为显露)“Mg吸收的O2质量等于MgCO3分解放出的CO2质量”,即可由2Mg→O2和MgCO3→CO2,导出44Mg→16MgCO3。这一关系式表明,在原混合物中镁粉与碳酸镁的质量比是44×24∶16×84=11∶14。
    例10.已知某混合物由Na2S、Na2SO3、Na2SO4三种物质组成。经测定,其中钠元素的质量分数为m,求混合物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
    分析:混合物中共含有三种元素,仅已知其中一种元素的质量分数,求另一元素的质量分数,通常情况是无法求解的。观察三种物质的化学式、发现隐含着一个十分重要的解题条件,即Na元素和S元素之间的质量比恒为(23×2):32=23:16,故S的16/23m,显而易见,氧元素的质量分数则为100%-m-16/23m
    
回退前一页  刷新  返回坛首页  回到顶部  

 *  注意:只有注册用户才能在发言,请先登录注册成为会员。 奖励点数剩余0点未使用。

QQ:331225959 手机:13806657938
邮箱:root@e-huaxue.com 电话:021-58757376
©中学化学资料网 版权所有,保留所有权利。 浙ICP备09050752号